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2024-05-05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通用18篇)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在复杂的`地质地形条件下,隧道工程建设中物探勘察方法的选择及浅层地震、电法、声波测井等物探方法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为今后隧道工程建设中的物探勘察应用提供参考.

作 者:林厚龙 Lin Houlong 作者单位:福建省物探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11刊 名:福建地质英文刊名:GEOLOGY OF FUJIAN年,卷(期):29(1)分类号:U4关键词:浅层地震 电法 声波测井 隧道工程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2

绥芬河市新华街隧道位于黑龙江省绥芬河市西山山脉, 隧道起讫里程:K0+540-K1+350, 全长810m, 其中K1+240-K1+350为隧道明挖部分, 为黑龙江省最长的公路隧道。隧道进口位于绥芬河市头道沟沟谷内, 出口位于绥芬河市新华街与教育路交口处。

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工程地质勘察院受绥芬河市大项目管理中心委托进行勘察, 由于隧道沿线局部山体地质构造复杂, 测线经过地段地形起伏较大、陡坡较多, 造成折射波干扰严重, 影响了地震记录资料的质量及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的勘探效果, 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钻探资料, 在勘察过程中采用声波探测和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和浅层折射波法等物探方法。利用两种方法不同的物性差异相互对比解释, 提高物探解释的可靠性。

二、两种物探方法

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仪器使用GEOPEN SE2404M型工程地震仪, 采样间隔为0.2ms~0.5ms, 记录长度为204.8ms~512ms, 磁盘记录, 检波器为100hz高频检波器, 炸药震源。地震勘探采用的观测系统为多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检波点距10m, 排列长度230m。排列间首尾相接, 便于有效波的连续与追踪。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解释方法采用常规t0差数时距曲线法和截距时间法。

通过对地震资料数据文件进行整理, 读取折射波传播时间, 绘制折射波时距曲线图, 采用常规t0差数时距曲线法和截距时间法计算, 获得地下地震纵波速度及相应层厚度。根据同一层位的θ曲线中波速值的变化, 如果局部地段波速值较低而其它大部位地段波速值相近并且较高, 解释为低速带 (通常低速带是由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或构造运动等原因而成为低速异常) ;如果部分地段波速值与另一部分地段波速值存在差异, 则解释为推测岩性分界线。

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勘探:仪器使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2直流多功能数字电测仪, 测点距为20m, 供电极距采用AB/2为50m、70m, 测量极距为MN/2为10m。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勘探是较常用的一种物探方法, 在大范围内查找低阻体 (构造破碎带是造成低阻体反应的一种地质体) 位置非常快速、准确。联合剖面法是一种定性的物探方法, 主要是对地下同一深度 (地形地貌一致可近似认为同深度) 的地层电阻率进行测量, 通过电阻率曲线的分析, 即可知地下同一深度视电阻率值的高低。通常破碎带由于含水和岩体不完整等原因而成为低阻异常。因此联合剖面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寻找构造破碎带的物探手段。如果联剖曲线中出现低阻正交点, 则说明该处岩石电阻率比周围岩石的电阻率低, 同时与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解释的低速带相结合, 综合解释是否为破碎带。

三、物探解释

根据浅层折射波法最终成果显示:纵波波速为300m/s~900m/s, 解释岩性为耕土、角砾及全风化安山岩。纵波波速为900m/s~1500m/s, 解释岩性为强风化安山岩。纵波波速1500m/s~2500m/s, 解释岩性为弱风化安山岩。纵波波速为4000m/s~4500m/s, 解释岩性为微风化~新鲜安山岩。

根据电阻率联合剖面显示:从电阻率联合剖面曲线图来看, 在测量桩号0+010、0+040、0+900、1+180附近有4个明显的低阻正交点。通过浅层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与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勘探资料分析, 桩号0+010附近解释为1条推测破碎带Cf1, 位于测量桩号0+015附近, 宽度约为15m, 倾向小号点;桩号0+040附近解释为1条推测破碎带Df1, 位于测量桩号0+040附近, 宽度约为10m, 倾向大号点;桩号0+900、1+180附近解释为2条推测破碎带Af1、Af2, 宽度分别约为20m、35m, 倾向大号点;推测Af1与Cf1为同一条破碎带, 波速2500m/s, 宽度约20m, 走向NE—SW, 倾向SE。

结合钻探资料以及声波探测结果显示, 本次勘察地段中地层为:

1、杂填土, 分布在测量桩号1+140~1+240, 纵波波速在300m/s~900m/s之间, 厚度小于0.4m。

2、耕土, 分布在测量桩号0+860~1+140, 纵波波速在300m/s~900m/s之间, 厚度小于0.5m。

3、角砾, 分布在测量桩号1+020~1+240, 纵波波速在300m/s~900m/s之间, 厚度小于4.6m。

4、安山岩:

全风化花岗岩, 分布在测量桩号0+550~0+652及0+697~1+240, 纵波波速在300m/s~900m/s之间, 厚度小于10m。

强风化花岗岩, 纵波波速在1200m/s~1500m/s之间, 厚度1.9m~16.8m。

弱风化花岗岩, 纵波波速在1500m/s~2500m/s之间, 厚度5.9m~21.2m。

微风化~新鲜花岗岩, 纵波波速在3000m/s~4500m/s之间, 顶面埋深为12.8m~32.4m。

通过综合物探资料分析:

解释4条推测破碎带Af1、Af2、Cf1、Df1, 推测Af1与Cf1为同一条破碎带, 波速2500m/s, 宽度约20m, 走向NE—SW, 倾向SE。

四、结论

隧道勘察中的物探方法 篇3

摘要:隧道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但自然界种种复杂的地质问题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隧道拟建和建成后均需进行地质勘查,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隧道的安全稳定,物探方法是隧道勘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介绍了隧道勘察中几种常见的物探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势,指出隧道勘察不应局限于某一方法,而应是多方法、综合性。

关键词:物探方法;隧道勘察;地质特征

近年来,因基础建设需求增加,道路建设突飞猛进,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为满足设计要求,路线在山岭重丘区不可避免需采用隧道工程,这些隧道在建设中面临着种种复杂的地质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查明摸清,而在隧道勘察方法中,物探方法便首当其冲。

1. 隧道勘察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地区拟建隧道,首先需进行地质调查和工程勘察,以查明隧道工程场址的地质、构造背景,了解是否存在煤层、矿体、采空区、破碎带等不利因素及拟建区的水文地质特征,使隧道工程设计尽可能避让掉不良地质现象,从而为隧道选址、路线展布等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即便隧道建成投入使用后,一些特殊构造仍在长期缓慢发展过程中,对隧道工程造成潜在威胁。因此,要想隧道工程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长远工程,就必须对隧道工程进行长期监测,随时发现隐患,并采取合理措施,将隐患降至最低。

2. 隧道勘察的常用物探方法

隧道勘察不同于矿产勘查的单一特征,既需要对地层进行详细分层,又需要探测某些特殊的目标体,而这些目标体可能是溶洞、含水层,亦有可能是断裂、裂隙等。因此,隧道勘察中能够采用的物探方法较多,最常用的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法[1-5]、高密度电阻率法[1-6]、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4-6]、氡浓度测量法[7]、地质雷达探测法[8]等。

2.1 地震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法使用的前提是岩石、地层与目标体间存在弹性性质方面的差异,其原理是激发人工地震波(一般为炸药),波于地下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当介质界面弹性性质差异较大,反射和折射现象便出现了,在地面,反馈回的地震波被预先安置的地震仪接受并分析处理,从而将不同的分界面性质解译出,来推断地层的构造形态。

顾名思义,地震折射波法是通过在地面埋设一定排列和数量的检波器,检波器接受如上段所述的折射波反馈到地面的信号,再将此信号传输入地震仪,地震仪对接收到的折射波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同时将折射波波形保存记录于磁盘中。后期经系列预处理后绘制出时距曲线图,折射波法勘察过程中地震波随时间距离的衰减情况可由折射波资料和解译结果计算、分析得出,该法能有效计算各地层纵波速度,并结合地质情况进行综合物探解释,进行地质-物探剖面解译。

优势:地震折射波法探测深度属于浅层探测范畴,该方法主要通过波速异常分析准确定量勘察覆盖层及松散风化层厚度情况;对隧道轴线展布方向所经地层准确分层、划分隧道围岩类别;并能通过不同介质分界面速度差异探明诸如构造破碎带之类的隐伏构造位置,该方法在埋深较浅的隧道勘察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不足:勘探深度较浅,在深埋隧道勘察中无法应用;无法追踪断裂构造的产状;多采用炸药激发人工地震波,而民爆物质有一定的管理限制,施工难度逐年加大。

2.2 地震反射波法

岩石、地层与目标体间存在弹性性质方面的差异亦是地震反射波法运用的前提,震源方式与折射波法相同,反射波法检波器与地震仪的埋设方法与折射波法类似,所不同的是,反射波法检波器收集的是地震波从不同地层界面反射回的地震反射记录,通过地震仪进行处理放大。反射波资料需经过解译,滤波、切波处理、速度分析及动态校正等处理,通过谱分析提取速度资料,结合地质情况开展地质-物探综合解释。

优势:探测深度大于折射波法,适用于中深层埋深的隧道勘察,同样可用于探测覆盖层及风化层厚度、围岩分层级等级划分,查明断层、破碎带、岩溶土洞发育情况。另外,可判定断层产状,对于构造的展布和规模相对较小的次级构造迹象追踪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不足:无法直观地显示速度数据,需通过系列预处理进而分析速度谱来提取速度资料;用作震源的炸药管理严格,获取难度逐年加大。

2.3 高密度电阻率法

地下被探测目标地质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得以开展的前提,该法采用人工法建立地下稳定直流电场的方式,利用预定装置及预定排列方式扫描观测。通过收集研究传导电流在地下的分布情况,分析探测目标体赋存空间内视电阻率变化情况。测量时一次性将全部电极布设好,能够自动化跑极和采集数据,且将剖面和测深融合于一体。测量数据直接传输入计算机,可对实测视电阻率剖面处理、解译,从而得出地电断面各类图解。

优势:与一般电阻率法相比,该法一次布设完全部电极,故因电极设置引起故障和干扰的可能性得以降低,同时亦为快速化和自动化采集数据提供了便利,还能避免手工操作导致的错误;工作模式多样化,可采用若干种电极排列方式,能够采集更丰富的断面信息,从而获取更翔实的结构特征信息;具备预处理数据功能,剖面形态得以直观显示,化抽象数据为图像化;一次测量完成了纵横二维数据采集,以低成本的投入,实现了高效率工作,获取了丰富信息的结果,勘探能力显著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应用方面,适用于埋深深度为中深层的隧道探测,尤其适用于隧道口勘察,利用视电阻率相对差异对覆盖层及风化层厚度、围岩分层划分等实现定性区分,利用视电阻率低异常查明断层、破碎带、岩溶土洞发育情况,除此之外,还可用于中深层赋水状况分析。

不足: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区域呈现为倒梯形形状,勘探深度越大,勘探范围则越小,从而导致勘探区域两侧有一定盲区。受地形条件及测试仪器的制约,越岭隧道勘察困难性大,且勘察深度有一定限制。虽能直观地反映目标体界面形态,但在解释各界面埋深情况方面尚属于定性分析,尤其在地形复杂地区,无法准确确定埋深。

2.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勘察目标体与围岩之间的电性差异亦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法)开展的前提,该法系利用人工场源,沿一定方向布设接地导线,将某一音频的谐变电流供入地下,之后沿导线展布方向布设测线,沿测线观测彼此垂直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进而计算卡尼亚电阻率。CSAMT法通过使用不同频率的电流达到探测不同深部的目的。

优势:工作效率高;具有强信号以及强抗干扰能力,受地形影响小;勘探深度范围大,一般可达1km~2km;对低阻异常敏感,具备很高的横向分辨能力及很强的视电阻率分辨能力。应用方面,适用于深大隧道勘察,尤其适用于隧道洞身勘察,可宏观把握长大深埋隧道洞身的分层情况、断裂、岩溶及含水性特征。

不足:CSAMT法的近场效应是对数据采集过程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影响需采取补救措施减小其影响,譬如采用大距离接收法。应用方面,表现出对浅层信息解译精度较差,异常不够细化,局部有多解性;分层方面也属于定性分析。

2.5 氡浓度测量

氡气测量是放射性测量的一种,地层中含有以铀同位素为主的放射性元素,铀会发生系列衰变,最终形成氡。当地层中有断裂、裂隙、破碎带存在时,一般会出现相较于围岩的高浓度氡异常,氡气测量便是据此浓度差而开展的勘测工作,从而接近寻找地层中的断裂破碎带。

氡气浓度测量数据处理较简单,将采集数据导入计算机,使用作图软件做出曲线图或平面图,再结合地质、钻孔资料,便可绘制地质-物探综合图。

优势:无须布设电极、测线等,仪器轻便,操作简单,数据数量简单易懂。

不足:该方法的应用需以存在断裂破碎带为前提;勘探深度较浅。

2.6地质雷达探测法

地质雷达探测法的使用依托于目标体与围岩的波阻抗不同,具体原理是利用不同介质面对电磁波的反射原理,进而对探测区域进行成像处理。

优势:能探测出探测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如岩性变化情况,地层中的空洞、含水层等的分布情况。使用于洞内勘察,可作为地震电法磁法的补充方法,为隧道后续整治提供依据。

不足:超前探测的距离不大;探测深度较浅。

3. 隧道勘察的发展前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难看出每种物探勘探方法均有优缺点,没有一种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而在实际应用中,亦是以综合物探方法的形式开展的,现简要列举两个典型应用实例如下:

(1)隧道施工前勘察实例[7]:在广梧高速公路隧道勘察中,周孝宇等学者采取了以地震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为主的勘察方法,初步查找覆盖层与下伏基岩的分界面信息,同时勾勒断裂位置及产状;辅以高密度电阻率法,根据其表现出的高低阻相间异常,推测出存在岩溶或断裂构造的大致位置;再应用CSAMT法和土壤氡浓度测量法,结合地质资料进一步确认了几处断裂破碎带和节理裂隙发育带,并将产状和位置描述出。断裂破碎带处折射波法体现出低波速特征,高密度电阻率法和CSAMT法表现为视电阻率低,测氡法显示氡浓度高,地质上地貌特征为较深沟谷。勘察结果经钻探验证吻合度较好,为该隧道施工提供了依据。

(2)隧道建成后勘察实例[8]:新建成的娄邵铁路张家湾隧道岩溶整治勘察时,卿志等研究者采取了地表与隧道内勘察并行的方法,将大地电磁测深法应用于地面勘察,用以勘察地表到隧道洞身部分的岩溶特征;而在隧道内,运用地质雷达勘探技术,旨在确定溶洞发育处与隧道的确切空间位置关系。经实践,大地电磁测深法反映出溶洞部分为相对低电阻率,该法不仅从宏观层面查明了地质特征和岩溶情况,并将附近地下水的主要渗流通道均显示出,但岩溶异常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表达得不甚清晰;而地质雷达探测反映出强反射信号区段中出现绕射形态处便为溶洞,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对前者反映的溶洞异常信息予以了细化表述,详细显示出隧道围岩内岩溶异常的空间位置,二者结果为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最终勘察结果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了依据,整治结果经测试表明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隧道勘察实际应用中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各类因素相互影响,彼此牵连,因此在物探方法的选择上更要取长补短、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隧道勘察的发展趋势应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物探勘察技术进行多方法、综合性合理组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黄潘,王传雷,刘兵,等.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6(4):503~507.

[2] 杨勇.综合物探方法在附件高速公路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福建地质,2010,29(2):128~134.

[3] 周竹生,丰赟.隧道勘察中的综合物探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2):724~731.

[4] 尚小卫.物探方法在山体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2,(5):177~179.

[5] 杨可.隧道勘察中物探和钻探方法结合应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5,41(20):85~87.

[6] 覃图观,冯毅.两种物探方法在观音岩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云南地质,2015,34(3):444~448.

[7] 周孝宇.综合物探方法在隧道勘察中的应用[J].广东公路交通,2006,(97):5~9.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4

综合物探方法在望儿山金矿勘察中的应用

介绍了在地质构造条件复杂的情况下,采用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电阻率测深法、频率测深法三种物探方法解决莱州望儿山金矿导水构造的规模、位置、分布、容水状态等问题的应用.实例证明,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多种物探方法,能利用不同的物探资料进行互相验证,从而增加了资料推断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作 者:霍光谱 程志平Huo Guangpu Cheng Zhiping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桂林,541004 刊 名: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 年,卷(期): 6(1) 分类号:P631 关键词:望儿山   深大导水通道   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电阻率测深法   频率测深法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5

通过可控音频电磁法(简称CSAMT),应用于纳溪至川黔界高速公路的叙永关隧道构造,岩性的勘察,并与钻探及地质调绘的资料对比证明,可控音频电磁法(CSAMT)可以在宏观上查明深埋隧道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岩溶) 及其赋水性,为钻孔布置及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地球物理依据.在深埋隧道勘查中,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作 者:宋光润 赵虎 李瑞 封崇德 钟邱平作者单位:宋光润,封崇德,钟邱平(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赵虎,李瑞(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物探系,四川,成都,610059)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6

浅析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方法在解决工程地质问题中的关系

文章指出物探方法的特点是工作场地要求低、周期短、耗资小、效果直观,并论证在解决工程地质问题中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方法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靠、相互补充、不可分割.只有认清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

作 者:辛小春 张如满 栾明龙 XIN Xiao-chun ZHANG Ru-man LUAN Ming-long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刊 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年,卷(期):2007 34(2) 分类号:P64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   面波   瑞雷波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物探,互补性,隧道工程,综合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探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而且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其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将物探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可使其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营不同阶段、不同空间、不同目的实现提前预测、过程精测及工后监测之作用,保证结构物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

1 隧道工程中物探手段的选择

在隧道工程中物探技术常用探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电法勘探;2)地震勘探;3)弹性波测试;4)物探测井;5)地质雷达技术等。综合物探就是以这些物探方法为基础,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有效地组合起来,达到共同完成或解决某一地质或工程问题的目的。本文重点对隧道常用的综合物探手段,如基础地质法、电法、高精度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等原理、仪器及应用范围分析,以期取得最佳的地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2 物探手段的特点及其互补性分析

2.1 基础地质法

1)收集整理工程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调查进行资料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从而判断本段软弱带的优势断裂发育方向、规模及可能的地质灾害;

2)仔细分析前期地质资料,并进行现场复核和勘察,在地表准确鉴别不良地质体的性质、位置、岩体质量,精确调查和测量不良地质体空间展布参数;

3)洞内地质素描工作,根据隧道掌子面开挖进度随时开展基础地质工作,地质素描资料通过整理后以地质展示图、剖面图的形式,为地质超前预报物探测试及分析提供基础资料或预报警报。

2.2 卫星遥感影像

收集卫星遥感影像,根据近期卫星遥感影像可以相对清晰解释圈定主要线性构造或隐伏断裂的地表位置。

2.3 高精度磁法

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的不同磁性特征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不同的岩石其磁性存在差异,同一岩性受构造作用后其磁性与完整岩石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这是高精度磁测用于圈定基性岩脉和构造破碎带的地球物理基础。具体工作模式即在地面使用高精度磁力仪对工作剖面逐点进行观测,对原始读数进行改正、滤波等处理后,分析、研究磁场异常,进而推断解释岩性的分界线或断裂破碎带。

2.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简称CSAMT),其工作原理是:地下岩石在人工场源激发下,在电流流过时会产生电位差,由于不同频率的电磁场在地层中的传播深度不同,频率越低穿透越深,所反映深度与频率构成一个数学关系,且不同电导率的岩石在电流流过时所产生的电位和磁场不同,通过地表仪器测量电场(Ex)与磁场(By)的水平分量求取地下介质的卡尼亚电阻率。 通过卡尼亚电阻率值差异即可发现和解决地质问题。隧道工程是利用构造破碎带与基岩的电性差异圈定构造破碎带,因为岩石破碎后其导电性与完整基岩相比有明显增大,其电性差异是明显的,另构造破碎带中若充水则电性差异将更明显。

2.5 TSP

TSP主要采用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在隧道的右/左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用小量炸药激发产生。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差异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三分量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的强弱与反射界面两侧的岩性有很大关系,反射界面两侧的岩性差异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越强,预报的范围也就更大,一般根据围岩情况可预测掌子面前方100 m~150 m的范围。

2.6 地质雷达探测

地质雷达(GPR)其工作原理为电磁波以宽频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信号,经目标体反射或透射,被接收天线接收HJ。根据精度的不同,其预测范围为掌子面前方5 m~30 m。

2.7 红外探水

岩层由于分子振动和晶体格振动,每时每刻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并形成红外辐射场。红外探测技术就是通过红外探测前方一定范围内的红外辐射场的变化,即通过探测仪显示出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当探测前方不存在隐伏的地质异常体时,红外辐射场就是一常值。当探测前方一定范围内存在隐伏的地质异常体时,地质异常体产生的辐射场就要叠加在正常辐射场上,从而使得正常辐射场发生畸变。因此根据红外辐射场曲线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全空间、全方位探查地质异常体。在隧道掘进现场,当掌子面前方存在含水构造时,含水构造产生的异常红外辐射场会叠加到围岩的正常辐射场上,仪器显示屏上的曲线出现数据突变。而当掌子面前方没有含水构造时,所测定的红外辐射场为正常场值,数据曲线近似为一条直线。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及物探手段的选择

某隧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隧道多次出现小型软弱或断层带,在一号断层连续两次出现涌泥现象,每次涌泥量达2万m3;二号断层出现较大突水,突水量达12 000 m3/d,持续时间约20 d。针对本隧道特点及出现的地质问题,对该隧道进行了补充综合地质物探勘查,重点对涌泥和突水勘查其形成原因及一、二号断层间未贯通地段进行预测。在该工程中,补充进行了地面综合地质物探工作,并通过洞内综合物探手段进行验证,地面主要选择采用了地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项调查,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综合地质物探方法进行勘测。 洞内采用T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等物探手段和水平钻孔物理手段进行验证。

3.2 实际应用

3.2.1 收集资料分析

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1∶200 000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50 000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卫星遥感影像图及地质调查,得出基本结论:本区规模较大的线性影像主要为NEE向(60°~70°)、NNW向(330°~340°)两组,其次有近S-N向、近E-W向两组。区内主体岩性为早白垩世浅肉红色晶洞中(细)粒碱长花岗岩,地表基岩露头表现的断裂构造形迹主要为节理裂隙和沿裂隙充填的岩脉。

3.2.2 高精度磁法

高精度磁测网布设除覆盖隧址中线的测线之外,其余测线均大致垂直于主要构造线,两组测线方位分别为0°和70°。高精度磁测使用GSM-19T质子磁力仪,探头高度选用1.8 m。观测磁场总量,经基点、日变改正、高度改正计算各观测点磁异常(ΔT)。

3.2.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CSAMT测线以隧址中线为主,另在涌泥点、突水点各布1条垂直测线,在隧址中线与梁山水库之间布设两条平行测线。CSAMT数据采集使用美国ZONGE公司生产的GDP-32Ⅱ型多功能电法接收机和GGT-10发射机系统。测量过程中采用多次叠加的技术确保数据质量。

3.3 效果验证

3.3.1 综合地质物探成果

1)未开挖段不良地质段分析。根据地质调查—物探勘查成果综合归纳,节理(密集带)裂隙与岩脉组合结合磁异常与低阻异常配套分析,勘查区内隧址中线共存在12处构造薄弱带。2)涌泥段分析。一号断层涌泥段以强风化花岗斑岩岩土体为主,主要为灰白色~土黄色砂质粘性土、含碎石粘性土间夹部分球状风化残留体,风化壳巨厚,可达±300 m。区内地表水丰富,地下水含水层发育,地表水长期下渗和地下水富集汇聚致使强风化岩土体处于水饱和或过饱和状态,隧道工程掘进打穿构造薄弱带(强、弱风化带界线),在上部富水岩土体重力作用和地下水动力作用下,形成涌泥突水。3)突水段分析。二号断层隧道突水主要来源于隧址右侧和沿线两侧的地下水补给,主要导水构造可能是与隧址中线交角较大的北西向构造裂隙,北东向构造与北西向构造交切复合部位及其附近区域是主要突水隐患所在。

3.3.2 洞内物探验证情况

在综合地质物探基础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TSP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红外探水、全段超前钻孔和每开挖循环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总体吻合,充分说明地表综合地质物探索在宏观掌握隧道地质情况与洞内微观实施综合地质预报的前瞻性和互补性,对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和应急预案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减少或避免了隧道风险。

4 结语

隧道施工由于其固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及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多解性,因此地质超前预报不应拘泥于一种或几种预报方法,而要根据物探仪器的不同特点进行互补分析,避免单一物探手段的多解性,地质预报的对象为地质体,只有在对基础地质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根据隧道整体的工程地质特点,采用地表和洞内综合物探相结合、综合物探和物理钻探相验证和对仪器分析成果进行综合判断才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参考文献

[1]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S].

[2]DZ/T 0071-19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S].

[3]DZ/T 0217-2006,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S].

[4]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物探;岩溶

现填路基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公路施工时,在昆明~第二合同段轿子雪山旅游专线这一带出现施工问题。该地出现梁桩基岩溶事故,出现路基下沉、桩孔坡环的工程事件,如果不能仔细的勘察当地地形,详细了解公路岩溶的情况,施工就不能正常进行。

经过初步的勘察,可以了解到这是一桩严重的沉陷工程事故,该地地处于岩溶位置,且岩溶发育不完全,若要工程能顺利继续,就要准确的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从理论上说,钻探的方法能够达到勘察的目的,但是考虑到井眼直径很小,也许勘察的效果还是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这是因为岩溶地区的地质目标是高度不确定,所以很难用钻井方法做好勘察,此时使用探索工程物理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即所谓物探勘察的办法。

物探勘察是根据勘察对象的物理性质进行勘察,人们在勘察时可用电位法、电磁法、声学检测法等,提取勘察对象的物理数据,并对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勘察对象的物理情况。在公路岩溶勘察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对象选择最适当的物探方法。以该次的勘察为例,在进行物探勘察以前,在做好初步的勘察以后,选择高密度电阻率法和高密度探地雷达(GPR)结合的勘察法。

一、项目概述

二、物探流程

1、高密度电阻率法

该物擦法为1980年创立,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创立以后,由于要针对某一勘察对象进行精密的探测的缘故,所以选择某一个勘察对象进行高密度的勘察,这种物探方法非常适合探察山地的复杂地形。人们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物探时,需要把很多的的电极布置在需要勘察的对象上,高密度电阻率法电测量仪器会以地震勘探覆盖的方式对它进行勘察,并提取电极传来的地电信息。这种勘察方式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干扰少的特点,一次性的安排电极,使电极之间产生的干扰比较少;可以全方位勘察,由于它针对某一对象布置高密度的电极,所以能全方位的了解勘察对象的地电结构;数据采集和分析灵活的特点,人们使用这种勘察方法,既可以应用仪器自带的参数采集和分析数据,也可自设参数让仪器按要求采集数据,也可人工干涉数据的分析。

以该次勘察项目為例,该次使用仪器预设的参数采集数据以后,进行人工分析采集的数据,筛选出不合理的参数。然后将剩下的数据交由仪器的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将得到的数据与相邻钻井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最终仪器绘出该工程地质区的图纸。

2、探地雷达(GPR)

探地雷达(亦即地质Redar GPR)是一种使用超高频(106-109 MHZ)短脉冲电磁波来来勘察地下介质分布的物探方法,这种方法的勘察原理为由地面发射高频电磁波宽带短脉冲,然后天线接收r接收反射的数据信息,它的接收范围可达0 - 2.5米,使用这种方法可利用高频电磁波宽带短脉冲遇到不同的物质其反射的波速不同的原理,让人了解该地的地质情况。

使用该勘察方法时脉搏波传播时间要求: ,

在当地中波速度v是已知的,根据t值的测量精度(ns,Ins=10-9 s),

由该公式可以较精确的求出反射体的深度(m)。

其中测定获得固定的值类型,V值(m / ns)使用一个直接测量,广角可以根据近似计算,在c是光速(c = 0.3 m / n s),ε作为地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值。后者可以使用现有的数据或测量。

根据科学的资料统计,水的工作区域的平均波速0.3 m / n s。雷达波速的土壤是0.05 ~ 0.15 m / m / n s ns之间及其属性有密切关系,水越多,雷达波速较小,因为前几天的大雨下的检测工作区域,因此粘土层雷达波速较低,约为0.05 nm / ns;砂卵石波速0.07 ~ 0.11米/ ns;0.06 ~ 0.09米/ ns泥岩波速;石灰石在0.1 ~ 0.12米/雷达波速ns,但在冲水岩溶断裂带,非常低的雷达波速的水(0.0 3 3 m / ns),所以雷达波速岩溶分解。经过反射信号处理后,探地雷达输出的反射波的输出时间部分,会根据由于不同的介质的反射波形特征得到南质勘察数据。结合已知地质和钻井数据调查的一部分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到来探测介质的内部结构。比如,如果腐蚀槽或岩溶洞穴充填粘土(或砂),就会出现在沟或岩溶洞穴弱反射;如果填充材料,过于紧凑,则反射量越少,然而它与石灰石之间的接口会有较强的反射。根据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使用该种方法能够根据强反射圆腐蚀槽或洞的位置。

依该次的勘察为例,图3是小麦K2 7 1 + 9的57.3部分大型桥梁雷达图像和地质解释图表,约3米的深度,砂卵石层底部埋深7.5-11米,厚4.5-5米,底部的泥岩层深度20-25米,10-18米厚的泥岩在石灰岩,巨大的厚,而不是穿透。图6是小麦K2 7 1 + 984段的大型桥梁雷达图像和地质解释图表,它反映了区域有两个洞,第一个洞宽约1。Sm、深9-30米;第二个洞宽lm,10到24米深。

三、结语

1、在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从昆明~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喀斯特地区,出现的岩溶地质不利于公路的建设,为了了解当地地质的情况,本次使用物探的方式对它的空间分布情况、岩溶深度情况进行勘察,该次的勘察项目结果令人满意,目前杭州黄金官方公路安全操作已经超过三年了。

2、工程建设,利用地球物理技术与经济快速和岩性、构造断裂区,岩溶地质现象明显反映,为广泛的地下的一项调查,提供直观的截面和飞机的持续状态;工程勘察检测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指出,在进行物探以前,初部的勘察是非常必要的。在初部勘察的时候,需要使用钻进的方法初步的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接下来才能准确的选择物探方法,否则进行地质勘察时,会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

从本次的勘察实例可以了解,在地质勘察时,使用物探勘察法,能更准确的了解地地的地质情况。

参考文献

[1]赵远由,林贵生.探地雷达在隐伏岩溶勘察中的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6(3).

[2]祝卫东,钱勇峰,李建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空区及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勘察,2006(4).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9

综合物探技术在滨海地区浅层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在滨海地区采用探地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的综合物探技术开展了近地表断层探测,并采用球面扩散补偿技术进行雷达衰减信号补偿,采用基于正演模拟的`背景消除技术进行了低阻背景消除.处理资料显示雷达剖面能够清晰反映断层产状、断点埋深和岩土层界面.高密度电阻率剖面也能清晰反映出断层的高阻分布特征.能量补偿和背景消除计算是强导电地区电磁探测资料处理中的有效方法.

作 者:尚浩 郭秀军 杨建  作者单位:尚浩,郭秀军(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杨建(青岛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

刊 名:中国水运(下半月) 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 年,卷(期): 09(6) 分类号:P623.1 关键词:断层探测   滨海地区   探地雷达   高密度电阻率法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0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技术也随之发展。传统的钻探取芯、开挖取样检测手段不但效率低,代表性差,成本高,而且具有破坏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发展快速、高效、经济、简便的工程量无损检测技术。为此在漯河至驻马店高速公路建设中进行了浅层地震反射法、瑞雷面波法及地质雷达法的联合检测试验,旨在检测地下异常体(如:软基、洞穴等)、路基土碾压密度等。为进行现场实时质量监控寻找有效地无损检测手段,经具体实施和验证,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2 检测原理

浅层地震反射法是根据地下介质的波组抗差异,利用纵波勘探的一种人工地震探测方法。回填土与原状土,洞穴与围土等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物性差异,具有较好地震地质条件。该法主要用于检测地下异常体(如洞穴、回填土疏松体)、浅层土质纵横向变化与分层等。

瑞雷面波法是根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利用瑞雷面波勘探的一种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瑞雷面波具有能量大、衰减慢、在不同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瑞雷而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密度变化或介质异常体时,就会出现频散现象,速度突然变化,在频散曲线上出现突变。该法可用于检测地下异常体及路基碾压密度的变化情况。

地质雷达是根据地下介质的电性差异,利用电磁波检测地下异常体或路基分层的一种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天线中心频率不同,其探测深度及分辨率也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频率天线。地下异常体与围土、路基土碾压前后电性差异变化,为地质雷达检测提供了前提条件。该方法可用于公路建设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具有快速、高效、准确、成本低、无破坏等优点。

3 检测方法

3.1 浅层地震反射法

野外数据采集采用三次覆盖观测系统,其主要采集参数为

记录道数:N=24道

道间距:dx=1.0m

偏移距:x0=9-14m

采样间隔:dt=0.5ms

记录长度:r1=500ms

激发方式:锤击

室内资料处理、解释流程(如图1所示)。

3.2 瑞雷面波法

野外数据采集采用二次覆盖观测系统,其主要采集参数为:

记录道数:N=24道

道间距:dx=1.0m

偏移距:dx0=5-7m

采样间隔:dt=0.5ms

记录长度:r1=500ms

激发方式:锤击

3.3 地质雷达法

野外数据采集采用64次垂直叠加等偏移观测,其主要参数为:

点间距:dx=0.5-1.0m

天线间距:x0=2.0m

记录长度:r=200ms

记录点数:mp=512、1024

天线频率:fq=50、100MHz

4 检测效果分析

在漯河至驻马店高速公路建设中,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选取了三个试验段,有针对性地选取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瑞雷面波法、地质雷达进行了检测试验,并进行了开挖或取样验证,吻合较好。现将各种方法的检测效果分析如下:

4.1 浅层地震反射法

本次主要用该方法对地下异常体的空间分布及埋藏深度进行了检测,可以看到有两处明显异常体,其顶部埋深分别为6.6m和1.8m左右,沿测线方向的分布范围为8m和7m左右,其波组特征为同相轴错断和呈眼球状,异常2反射能量较异常1强,说明异常2与围土间物性差异与异常1大,经开挖验证,均为墓穴。

4.2 瑞雷面波法

首先,用该方法进行了面波速度检测。该段剖面与上述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检测的位置相同,异常2处面波速度明显偏低,表明该处充填程度较差,与反射波法相吻合,异常1处表现不太明显。

其次,用该方法对路基土碾压过程中密实度的.变化进行了实进检测。常规碾压后表层密实度仍存在不均匀性,密实度为91%的等值线在深度方向变化也较大,振冲碾压后,表层密实度提高较大,密度度为91%的等值线明显下移,在深度方向变化较平缓,表层密实度明显增大,且较均匀。经人工取样验证,瑞雷面波法获取的密实度较为准确,可见该法是一种无损检测路基回填土密实度的新方法,在公路路基修建的过程中可进行实时质量监测具有推广价值。

4.3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也可准确检测地基含水量的变化情况。正常地基剖面同相轴均匀连续,当地基含水量较大时剖面上浅层波的频率明显提高,且同相轴出现错为,反映其含水量明显提高。经钻孔取芯、十字板剪切试验证明为软基。需要进行有效处理。

在浅层地震反射法试验地段也做了地质雷检测剖面。异常1和异常2均有明显显示,异常2深部振荡同相轴能量比异常1强,相位个数明显增多,这与反射波法结果一致。另外在稍浅部门还发现了多处异常体,这是另外两种方法解释没有发现的,经开挖验证为厚度7―8的空洞。可见地质雷达在检测地下异常体方面是简便、快捷、效果好,且分辨率高。

5 结论

5.1 浅层地震反射法勘探能比较有效地寻找地下异常体的位置与埋深,勘探深度较大,但比地质雷达分辨率低,勘探周期长且投资大,用于配合工程地质进行路线天然地基勘查。

5.2 瑞雷面波法能获取面波速度及物性参数,反演干容重和承载力等,其成果直观可靠,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值得研究推广的实时无损监测新技术。

5.3 地质雷达对浅层异常体、介质分层、含水性检测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勘探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效果较好。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进行无损检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4 各种物探方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是公路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质出版社,1986

2 杨成林《瑞雷波勘探》,地质出版社,1993

3 王庆海《浅层地震勘探》,地质出版社,1991

4 李修忠等 地质雷达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河南交通科技》,Vo1.19,No4,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1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物探;钻探;地下采空

1.工程物探

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专门仪器来探测地表层各种地质体的物理场,从而进行地层划分,判定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一种勘探方法。

相比钻探和坑探等直接勘探手段,物探方法是一种间接勘探手段,其原理是由于地质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状态,如导电性、弹性、磁性、密度、放射性、含水率、裂隙性、固结程度等,根据这种差异来判定地下各种地质体的空间展布情况(大小、形状、埋深等),所探测的地质体各部分之间以及该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和状态的差异越明显,使用该法获得的结果就越好。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勘探(电测深法、电剖面法、高密度电法、自然电场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剖面法、宽角法、环形法、透射法、单孔法、多剖面法)、地震勘探(浅层折射波法、浅层反射波法和瑞雷波法)、弹性波测试(声波法、地震波法)、层析成像(声波层析成像、地震波层析成像、电磁波吸收系数层析成像、电磁波速度层析成像)。

2.工程实例

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洪六变电站位于淄博市老煤矿采区,地下极有可能存在采空区域,但由于煤层开采年数已久,开采情况(采厚、开采方式、开采程度等)已无从调查,若采用钻探方法对采空进行探查,不仅要求钻孔分布范围广,还要求每个钻孔深度大,因为该地区采空区一般都在地下40米以下。此时,钻探工作就显得费时费力,效率较低,所以在进行钻探或者坑探之前,采用物探方法对场区周围地质环境的采空情况进行探查有利于减少钻探工作量,降低勘探总造价。

该工程物探方法为直流激电电测深,采用四极装置。为了保证的探测质量,供电电极采取了中间加密供电电极的措施。大地选频剖面点距5米,不同频率反映不同深度。从剖面小号到大号施工为正向测量,从大号到小号施工为反向测量。剖面测点位置图如图1所示:

图1物探剖面测点位置图

其中,激电电阻率测深,电阻率异常,低值反映土层软弱、岩石破碎,高值异常反映岩石坚硬完整性好和保存完好采煤巷道。极化率异常,低值反映地下空虚,高值反映煤层的存在。极化率衰减度异常,高值反映地下空虚无水,低值反映地下岩土层密实,含有一定水分。大地选频高值反应了采矿巷道,低值反应采空塌陷。低值中的小高值反应面积性开采中的巷道。选频曲线f1~f3同步上升和下降说明采矿巷道保存良好;选频曲线f1~f3不同步上升和下降,说明采矿巷道保存不好,局部坍塌;选频曲线f1~f3不同步上升和下降,并且分离性大,说明采矿巷道已坍塌和无规则开采。由于篇幅限制,仅列出1号大地选频剖面图(图2)和3号激电选频剖面图(图3)所示;

正向测量反向测量

图21号大地选频剖面图

图33号激电选频剖面图

3号激电剖面(图3),剖面深度10~35米之间有低阻异常,推断为采煤塌陷导致的软弱地层。30米点深70米往下高阻异常,推断为采煤巷道。10米点和40米点电阻率异常值低处,反映了开采塌陷程度较高。10米点,深25米高极化异常,反映了地下局部有空洞。

通过对上述物探资料的分析,推断得出物探综合平面图如图4所示:

图4物探综合平面图

对物探资料进行推断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场地的地下工程地质情况:

2.1该场地地下煤层已普遍开采,只是开采的程度不同。

2.2场地内发现的北北西向采煤巷道,深度大于70米。巷道保存良好,巷道内淤泥已充填,其上部地层稳定,对地表几乎没有影响。

2.3场地内由于采煤引起上部岩层坍塌、冒落、岩层弯曲,导水裂隙发育,形成软弱地层作用地表下10~35米之间。中心软弱地层15~25米。整个场地普遍存在软弱地层。

2.4场地主要建筑物40×11.5米,西北角受深部采煤影响。

物探结论较好的给出了所堪项目范围内地下岩土体的形态、规模以及分布的界定,这就避免了采用直接勘探方法在整个场地布设较多的钻探孔的巨大工作量,只需要在物探结果的基础上,对所界定的采空区域进行钻探验证,根据验证情况,并考虑拟建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对采空区域提出合理的方法即可。

3.结论

实践证明,物探可以简便而迅速地探测地下地质情况,又可为直接勘探工作的布置指出方向。虽然物探方法因易受非探测对象和仪器精度的影响,使其结果具有多解性,必须通过勘探来验证,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但是,对于一个未知的勘探区域,先期投入物探方法有如下优势:

3.1利用物探方法可准确探明复杂的基岩面起伏状况,从而可实现合理布置钻孔工作量。

3.2利用物探方法可在地下采空区探测复杂的采空分布状况,钻探可依据物探成果灵活布置,二者结合可对勘测区域内的采空分布情况全面掌握。

3.3利用物探方法可准确探测地下人工设施的地下赋存情况,当地下人工设施规模较小时,投入大量的钻探工作量几乎无任何经济性可言。

3.4在水域勘察中,利用物探方法可探测水下地层变化情况,可大大降低钻探的工作量,节约成本。

总之,物探方法是用前期的小投入换取后来的钻探小投入,从而降低勘探的总成本的一种功省效宏的勘察手段。目前,物探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作用已经被大多数勘察工作者接受并给予重视,尤其是在地下采空区、岩溶区,利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察是提高效率,降低造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若能在布置外业时取全取准物探解释所需的各类约束资料,便可以大大降低物探解释的多解性,使物探成为地下采空区岩土工程勘察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范维强,李君源.物探与钻探方法相结合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增刊(总第111期).

[2]肖长安,何世聪,刘成,吴宗宇.综合物探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云南建筑,2010,(4).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物探技术可以分为几大类: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的地震勘探和声波勘探;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的电法勘探;以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的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核地球物理勘探;地热勘探等。

近二十年来,工程物探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集中体现在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而来的各种工程物探技术,其中主要是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面波法、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桩基无损检测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在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中用处尤为突出,解决了诸多以前用传统勘察方法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其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勘探检测手段被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和土木工程师们所接受。

众多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的成熟程度不尽相同。在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的主要是弹性波、弹性波无损检测、弹性波测井技术、浅层地震反射波折射波勘探技术,它们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治理、工程质量检测中。

一、工程物探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1. 岩土工程勘察

由于工程物探技术可以利用连续加密测点的资料从而获得联系的地质界面,因此能有效地解决传统钻探手段以点代面划分地质界面的方法带来的一些问题。如地下不明物体、软弱结构面、断层等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形态、位置等。工程物探技术使用受场地、地形限制很少,勘探精度也较高,现在运用传统的勘察和工程物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无疑是在激烈的勘察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发展最快的是弹性波技术。由于它是利用介质传递弹性波的特点来揭示地下物体界面,当地下物体的界面无形差异较大时,弹性波就会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中表现出差异来。例如SWS工程地震仪可以绘制出地下剪切波等图形,采用弹性波测井技术可以获得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基地震评价所需的参数,它们是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的主要依据。

2. 工程质量检测

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检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地基的加固质量效果检测、大坝的碾实密实度、路基的密实度、混凝土构件、桩基质量检测等。常用的方法是瞬态面波法、地质雷达、弹性波测井等主要通过弹性波方法与原位测试试验及密实度之间建立相关关系,通过施工前后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还可以对建筑构件、大坝等混凝土的裂纹进行分析,掌握裂纹状况和有关参数,判断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及研究相应的补强措施,还可以检测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的厚度等。

桩基无损检测是工程物探技术在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随着高层、大型工程的蓬勃兴起,桩基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桩基础存在断裂、离析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因此用物探方法进行无损检测方法很快应用在工程检测中,主要包括锤击法和机械抗阻法。锤击法主要是一种瞬态动测法,嵌在土中的桩基相当于一根在阻尼介质中上端自由而下端弹性连接的弹性杆。当在桩顶或桩侧施加外力F时, 桩内相邻质点的应力要发生变化,产生弹性波,利用埋置在桩顶部的速度检波器,即可接收这些信号,经过分析和处理即可得到桩体的质量和承载力水平。所用到的仪器为工程质量检测仪,固有频率为10~100赫兹纵横波速度(加速度)检波器。用仪器进行资料采集后就可以运用地震波的方法知识进行解释。分别判定所测桩基的质量如何,它的质量缺陷在哪里,还可以用机械阻抗法来检测桩基,所用到的检测系统的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为5~1500赫兹的自动扫描正旋信号功率放大器。由它推动桩顶中心的激振器向桩施加幅值不变的动态激振力,使桩产生稳态振动,信号经过放大后与计算机相连,可轻松地进行计算和打印输出成果图。总之用物探方法进行桩基检测是非常方便的,实践证明利用弹性波技术检测桩基质量,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但它要满足一维弹性杆件的假设条件(L/D>6), L为桩长,D为桩颈;另外对同一桩的多次缺陷反应较差,对夹泥、离析较难区分,且在野外现场条件要求较高,这样可以获得准确的原始资料。

二、工程物探和土木工程的关系

工程物探的野外采集工作是工程物探工作的关键。要把野外的工作通过分析、计算解释成工程地质资料对物探工程来说更为重要。解释成果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到判断的准确性。另外工程物探的分析还要和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土木工程试验相结合,在对比发生结论不一致时应该综合考虑。因为弹性波物探方法是通过弹性波在岩土体的传播速度来划分地层界面。但弹性波反映的是地层的力学性质,不同地层有不同力学性质,也可能有相似的力学性质,这样就会产生相似的弹性波,在解释上就有可能出错;另外还可能在弹性波中有其他干扰波造成误判、假判,造成解释成果出现较大偏差。只有通过对比、验证、积累经验才能促进分析、解释技术的提高。

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很多问题都需要近一步的解释,就拿桩基检测来说吧,如果我们要得到每根桩的质量和强度,如果用压力机或静力荷载可以把桩的承载力得到,这样势必要毁坏桩,但如果我们用物探的方法来检测桩强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到所要的结果还不会毁桩。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总之工程物探可以在土木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物探工程师在进行物探测试和资料解释时也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资料来综合考虑,二者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

总之,工程物探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波介质中来反映工程的性质,比如反射波、折射波等。工程物探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定性分析逐渐发展到目前的半定量分析及定量分析,许多成果已经提供定量的岩土工程参数,直接为土木工程设计并为土木工程师们所接受。但工程物探技术都有它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应该根据被探的目的层或目的物的埋深、规模及其周边的介质物性差异,合理选择工程物探方法,使物探技术更好地、更准确地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发挥它的作用。

摘要:工程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 工程物探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地球物理勘探和工程物探技术 (主要是工程地震勘探) 的方法和原理来简单分析它在土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岩土工程勘察、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并简单叙述了工程物探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工程物探技术,土木工程,桩基检测,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振东.浅层地质勘探应用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98-101.

[2]雷宛.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156-160.

[3]赵鸿儒.工程地震勘探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 1994, (4) :88-90.

大管幕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篇13

大管幕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介绍了厦门杏林大桥C标段中暗挖公路隧道,采用大管幕超前支护施工隧道,下穿鹰厦铁路暗挖施工,保证铁路安全运营.

作 者:杨建锋 YANG Jian-feng 作者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9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U4关键词:暗挖隧道 大管幕 超前支护 管栩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4

地质雷达在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作为一种新型无损检测设备,因其快速、高效、分辨率高等优点迅速在各个工程行业得到推广.文章在阐述地质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地质雷达检测工作方法、参数设置,并结合工程实践对隧道衬砌检测中遇到的衬砌界面、拱架与钢筋网、空洞、不密实体、地下水等波形的.特征加以分析总结.

作 者:裴巧玲 PEI Qiao-ling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2(5)分类号:P631.5关键词:地质雷达 隧道衬砌 质量检测 无损检测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5

那勤滑坡区位于防城区那勤乡桂坝村屯蓬组西侧山坡,滑坡区地形属低山丘陵地貌,丘陵标高为180~512m,沟谷切割深度70~400m,山坡坡度20~30°,局部达45°。植被发育,为八角树和肉桂树等经济林区。

滑坡发育在西高东低的山坡上,出露标高为280~120m,滑坡区的坡度为28°~35°,从东西方向上看,滑坡体表现出缓陡交替的地形,由三个坡度平缓的台阶和两个陡坎组成,台阶的坡度小于10°,陡坎的坡度为30~35。,从南北方向看,滑坡区的中后部表现为鼓丘与槽沟相间排列,可分出三个槽沟、两个鼓丘;滑坡区的前缘表现为单一的槽沟。

滑坡区的后缘,尤其是其南、北两侧,地形变化明显,局部地段出现高差达3~4m,坡度大于70°的陡坎。

滑坡区内分布的地层岩性依次描述如下:覆盖层,主要由砂土组成,含植物根系。黑云母花岗岩:其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平直、光滑,延长延深较大。按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中风化、微风化三带。

本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和十万大山山脉的影响,夏长无冬。温暖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雨量3000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滑坡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其地下水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因此受季节影响较大。滑坡区缺失软塑性粘土层和富水岩层。下渗的地表水主要储存在崩塌岩石堆积体内的空间及中风化花岗岩层内,通过裂隙或裂缝从泉眼排出。

2 野外施工概况

测线布置:根据山体滑坡的状况,共布置测线9条,EW向3条(编号A、B、C),线距20~40m,SN向6条(编号1、3、5、7、9、11),线距30~60m。

物探方法选择与数据采集:根据场地条件,选择了高密度电法[1]、多道瞬态瑞利面波法[2,3]等综合方法进行探测。其中:高密度电法主要采用温纳装置进行测量,点距5m,隔离系数18,电极60个。多道瞬态瑞利面波法采用4Hz垂直拾波器,采有12道检波器,道间距1m,最小偏移距分别为5m、10m,采样时间间隔500us,采样长度2048点/道。

3 探测成果

3.1异常特征

图1是B测线的瑞利面波视速度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体速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在水平位置60~175m段,出现相对较低的、倾斜的、条带状速度异常。这个异常特征是相速度随深度增大而均匀增大,相速度等值线基本呈直线,整个断面上有宽度较为均匀的、倾斜的、条带状异常,倾斜方向与边坡的一致。

图2是B测线的视电阻率等值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明显低的、条带状视电阻率异常带,视电阻率1200Ω·m等值线总体呈倾斜、压扁的椭圆形,且有多个局部异常。这个异常特征是低阻异常总体呈倾斜、压扁的椭圆形,且有多个局部异常。

4 地层结构

通过探测,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整个滑坡体物性层中,物质疏松含水程度较低,体现在视电阻率多集中于1000~6000Ω·m之间,个别深度局部视电阻率达8000Ω·m以上;面波视速度250~1100m/s,反映滑体在滑动过程中的不均匀,变形差异较大。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场地主要有地层四层,如见图3。

第一层①:面波视波速250~350m/s,视电阻率4000~9000Ω·m,反映该层岩土体呈松散状态,块、碎石间充填差,透水性强,含水程度不高,厚度5~18m。该层为砂土夹碎石。

第二层②:面波视速度350~600m/s,视电阻率180~300Ω·m,反映该层岩土体稍密实状态,块、碎石间充填差,透水性强,含水程度不高,厚度6~12m。该层为强风化花岗岩。推断该层底界面附近为滑动界面,其顶界面埋深18~27m。

第三物性层③:面波视速度600~900m/s,视电阻率800~2000Ω·m,反映该层强度较高,裂隙发育,含水程度高,为相对含水层,厚度4~6m。该层为中风化花岗岩。

第三物性层④:面波视速度大于900m/s,顶界面埋深22~35m。该层为微风化花岗岩。

5 山体滑动规模

山体滑动出现在B线附近,主滑动方向由西向东,在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界面附近滑动,滑动面的深度为18~27m。在B线附近的中部相对较深,在西南的山脊和山坡上较浅,滑动面倾向向东。滑坡最宽处位于滑坡区的中后部,宽达98m,最窄处位于滑坡区的前缘,宽仅25m,平均宽度53m,滑坡区长轴为NE70°,滑坡后缘至前缘水平距离150m。

6 验证情况

在B线的100m处布置钻孔ZK12,见图3。钻探揭露,在孔深的0~11.5m段为砂土夹碎石;11.5~21.7m段岩石破碎,含砂,为强风化花岗岩;21.7~36.2m段岩石较破碎,含砂,为中风化花岗岩;在36.2~42.2m段岩芯呈柱状,岩石完整。为微风化花岗岩。这与物探推断的滑带的位置和基岩面的深度相吻合。

7 结论

(1)利用高密度电法和瞬态瑞利面波法有效地对滑坡进行了探测,圈定了滑坡范围,确定滑动面位置,为滑坡防治、设计提供了有力依据。

(2)山体滑动出现在B线附近,主滑动方向由西向东,为NE70°。滑动面在强风化花岗岩与中风化花岗岩界面附近,其深度为18~27m,滑动面倾向向东。滑坡最宽处达98m,最窄处宽仅25m,平均宽度53m,滑坡后缘至前缘的水平距离150m。

(3)滑坡体呈松散状态,块、碎石间充填差,透水性较强,含水程度不高,中风化花岗岩裂隙发育,含水程度高,为相对含水层。微风化花岗岩的顶界面埋深22~35m。

摘要:本文介绍综合物探方法在滑坡体勘察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物探,滑坡,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仲候,王兴泰等.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 刘云祯.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6

指出在衬砌混凝土工程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不但能大大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而且使混凝土的抗渗能力有很大提高,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介绍了粉煤灰混凝土应用于隧道衬砌中的工程实例,结果表明满足设计“不渗、不漏、不渍”的要求.

作 者:任云 吴森 REN Yun WU Sen  作者单位: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100088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 35(7) 分类号:U455 关键词:粉煤灰   隧道   和易性   抗渗性   防水等级   强度  

物探在隧道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篇17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在各类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周围及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对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关系重大,不良地质条件极容易引起隧道坍方、突泥涌水,不仅在技术上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也常常因突发事故导致人身伤亡、设备损失、工期延误,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中的应用成果.

作 者:刘基 李前国 Liu Ji Li Qianguo 作者单位: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广东广州,510800刊 名:地质装备英文刊名:EQUIPMENT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10(3)分类号:P634关键词:地质雷达 隧道 超前预报 应用

新意法在黄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篇18

新意法 (岩土控制变形工法) 是在围岩的压力拱理论和新奥法施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方法是通过对岩体分类来确定超前支护措施和支护参数的设计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节超前核心土的强度和刚度来控制岩体的变形。该方法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型隧道项目中被广泛采用。

地下洞室的长期和短期稳定与拱效应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拱效应是否形成以及形成拱效应的位置取决的唯一因素是岩体对开挖的变形响应。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对1 000多例隧道的研究形成了新意法。

新意法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同时也是该方法的核心思想:1) 掌子面挤出变形和未开挖围岩预收敛变形发生在前, 洞周收敛变形发生在后, 前者是后者发生的真正原因。因此隧道塌方也一般是由超前核心土的滑动引起的。2) 超前核心土的变形大小取决于其强度和刚度,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其强度和刚度控制其变形, 进而控制隧道的洞周收敛变形, 从而确保隧道的长期稳定。

2 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特点及常见病害

黄土具有大孔隙性、普遍存在有垂直节理和管状孔道, 天然含水量时强度较高, 能维持很高的垂直边坡, 但遇水时土颗粒崩解。黄土由于垂直节理发育, C, Ф值较低, 自身稳定性极差, 大跨度隧道在开挖后暴露很短的时间经常发生坍塌、掉块, 严重影响施工安全。隧道穿越含水量较大的饱和黄土软弱围岩段时, 由于土体含水量大,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掌子面外挤大变形导致洞顶塌方, 塌方发生一般比较突然, 塌方影响面积一般较大, 严重时塌方可延伸至地表, 在地表产生大的陷坑。由此可见黄土隧道开挖后围岩不能形成拱效应, 成洞效果差, 围岩处于松弛状态, 变形大, 隧道不能稳定, 新意法将其定为C类应力应变行为 (不能形成拱效应) 。

由于黄土的特殊围岩地质条件, 给公路工程建设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隧道工程建成后病害较多。通过对甘肃省土家湾、白虎山、赵家楞杆、新庄岭、泉沟岘、青土岘、静宁、卧龙、老君、太平等多座已建成及在建隧道进行调查研究, 黄土隧道施工中容易出现:1) 围岩大变形;2) 掌子面外涌坍塌甚至引起冒顶;3) 隧道洞顶地表产生平行于洞轴线裂缝, 破裂角10°~15°的卸荷裂缝等问题, 甚至发生地表塌陷, 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安全。隧道成洞后运营阶段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 隧道沉降量大;2) 拱顶、拱腰纵向开裂;3) 衬砌渗漏水严重;4) 地表开裂;5) 路面起鼓、纵向开裂。

3 黄土隧道传统施工工法及特点

3.1 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

隧道在穿越Ⅵ级黄土围岩及Ⅴ级黄土围岩浅埋段 (围岩不稳定段) 时, 由于开挖跨度大、黄土自身稳定性差, 因此对地表下沉及围岩变形有严格的要求, 施工可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法。按照①侧壁导坑开挖、②侧壁临时支护、③浇筑一次衬砌混凝土边墙及仰拱、④拱部上弧导坑开挖、⑤浇筑拱部一次衬砌混凝土、⑥开挖核心土、⑦下部开挖、⑧浇筑仰拱及仰拱填充、⑨拆除侧壁临时支护、⑩模筑二次衬砌 (全断面) 的顺序作业。这种施工方法安全可靠, 开挖断面小, 开挖与衬砌紧跟, 对地层破坏小, 采用先墙后拱衬砌整体性好, 预留核心土支撑能够抵抗较大的围岩压力, 很大程度上减少拱顶土体开裂、拱部下沉及拱腰土体坍塌, 能够减少黄土隧道成洞后地表开裂及沉降问题。由于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环节较多, 工序繁杂, 施工周期较长, 施工进度每月在15 m以内。

3.2 台阶分部先拱后墙法

隧道在穿越Ⅴ级黄土围岩深埋段 (围岩稳定段) 时, 施工可采用台阶分部先拱后墙法。按照①拱部上弧导坑开挖、②浇筑拱部一次衬砌、③上台阶核心土开挖、④开挖下部、⑤浇筑边墙混凝土、⑥浇筑仰拱及仰拱填充、⑦模筑二次衬砌 (全断面) 的顺序作业。采用这种施工方法工作面多, 施工进度快, 机械化程度较高, 核心土及下部支撑在拱部一次衬砌保护下进行, 月进尺可达90 m。采用台阶分部先拱后墙法在开挖下边墙及仰拱下台阶开挖时, 已施作的上拱圈沉降、边墙会产生比较大的收敛, 引起地表沿隧道轴线纵向开裂。由于此方法开挖断面大, 在施工时需要预留足够的核心土体, 施工应采用左右跳槽式开挖, 并加强临时支撑的设置, 否则将会产生掌子面外涌坍塌甚至引起冒顶, 施工安全度并不高。

4 卧龙黄土隧道工程实例

4.1 隧道施工情况

当隧道开挖至SK244+695~SK244+730段时, 黄土围岩含水量增大, 土体含水量达30%以上, 属饱和黄土Ⅵ级围岩, 施工时掌子面有涌泥, 核心土变形大、局部段落外挤, 地表产生裂缝和塌陷, 由此可见该段围岩条件极差。

4.2 处治方案设计及具体参数

隧道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 完全吻合新意法的分析, 核心土变形大、局部段落外挤为掌子面挤出变形, 而地表产生裂缝和塌陷则是未开挖围岩预收敛变形牵引的结果。因此我们采用新意法的理念, 在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对隧道衬砌结构支护参数及施工工法进行动态设计。

4.2.1 超前预注浆承载拱

超前预注浆承载拱具备两个功能:加固围岩和环周防水功能。因此, 通过结构分析计算, 在隧道衬砌结构轮廓线以外3 m范围内形成预支护, 与钢支撑、锁脚钢管等形成联合支护体系, 作为临时支护结构, 是有效的辅助施工措施, 可以在隧道开挖后至洞内支护结构产生支护作用前的时段内支撑临空的土体, 从而维持开挖面的稳定;拱墙部采用超前预注浆及仰拱下水平旋喷桩对浅埋段黄土松软地层进行加固, 提高了原有土体的承载力, 形成的注浆加固圈将起形成一个大的“承载拱”的作用, 作为永久支护结构和隧道衬砌结构共同承载围岩压力, 提高了隧道施工及结构安全性。超前预注浆及水平旋喷桩作为环周帷幕止水圈, 有效地增强了隧道防水性能, 降低了施工、运营阶段水对隧道结构产生的危害, 提高了隧道工程结构的安全可靠度。

SK244+695~SK244+730段隧道拱墙部外环采用8 m长ϕ89×6大管棚注浆加固 (见图1) , 搭接长度不小于3 m, 每环40根, 要求端部进入稳定土体2 m~4 m;内环每榀环向设61根6 m长ϕ42×4小导管注浆, 外插角45°与30°交错布置, 要求在拱墙外环形成厚度不小于4 m注浆加固区。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 水泥采用425号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1∶1, 水玻璃用量为水泥量的5%, 模数n=2.4~3.4, 波美度为30 Be′~40 Be′, 注浆压力不大于2.5 MPa, 具体参数可根据实验进行调整。注浆结石体3 d强度须达到2.5 MPa。树根桩加固注浆孔直径15 cm, 扩散直径40 cm, 孔深3 m, 横向间距为60 cm, 纵向间距为75 cm。

4.2.2 掌子面水平旋喷桩加固

通过经济技术比较, 卧龙隧道采用水平旋喷桩对掌子面 (超前核心土) 进行加固, 隧道施工方法由双侧壁导坑法调整为单侧壁导坑法。

掌子面核心土部位采用ϕ70 cm水平旋喷桩加固 (见图2) , 桩长15 m, 间距1 m×1 m, 呈梅花形布设。施工参数:钻杆钻进速度0.25 m/min~0.35 m/min, 钻轴转速70 r/min~120 r/min, 水泥浆配合比mCmW=1∶0.7, 每延米水泥用量根据实验确定, 钻杆每节长3 m, 外径为50 mm, 旋喷钻头外径90 mm, 喷射头单孔孔径2 mm, 旋喷压力20 MPa~25 MPa。

4.2.3 监控量测

施工过程中除了加强了地表沉降及开裂、洞内拱顶下沉及拱脚收敛变形等常规量测外, 还增加了掌子面的挤出量测。挤出量测的测试方法是在掌子面上插入一个滑动千分尺, 通过千分尺读出各点的位移情况即为挤出变形。量测中能得到挤出变形量与时间的关系或与掌子面掘进的关系。通过量测数据可以判断掌子面—核心土的实际类别是否同预测一致, 如果挤出变形为0, 则稳定;如果挤出变形在减小, 则短期稳定;如果挤出变形增大, 则不稳定。

5 应用新意法的意义

摘要:在新意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借鉴新意法的理念, 对黄土隧道采用全断面预加固工法, 对提高施工安全度、加快施工进度、增强结构耐久性、稳定性具有重大的工程实际意义, 结合平定高速公路卧龙隧道Ⅵ级围岩饱和黄土段施工, 采用超前预注浆承载拱、掌子面水平旋喷桩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新意法,黄土隧道,预加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代理从业资格考试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一篇:具有法律效力的离婚协议书